鼻咽又稱鼻腔後區,正好位在鼻腔的後方,前以後鼻孔與鼻腔相通,其上方為顱底,以頭顱骨與腦部相隔,兩側為耳咽管之開口區,藉此耳咽管,鼻咽可與中耳腔相連通,其後方則為頭顱枕部和脊椎骨區,下方以軟腭為界,和口咽相通。鼻咽癌則是指源自於鼻咽部覆蓋粘膜的上皮細胞癌。

臨床症狀

   臨床上為了方便起見,將鼻咽癌的徵候和症狀分為六大群,
一、頸部淋巴病變
二、頭頸區域疼痛
三、鼻部或口部的出血
四、鼻腔、鼻竇及鼻咽症狀
五、耳部症狀
六、神經症狀

        頸部淋巴病變是最早、最常出現的臨床表現,估計30%~40%的病患是以頸部淋巴病變為初發症狀,而在病患就診時,頸部淋巴病變更是高達70%~80%。頭頸區域疼痛常以頭痛的型式表現,尤其是發生於單側的偏一側的頭痛。鼻咽癌富含血管且易出血,所以鼻部或口部的出血是頗為常見的,尤其是鼻咽癌表面發生潰瘍時,通常病患會於早晨第一口痰中帶血絲,偶而輕度鼻出血或鼻涕帶血絲,但罕有以大量鼻出血的方式表現。鼻腔、鼻竇及鼻咽症狀則類似鼻炎或鼻竇炎的臨床表現,如鼻塞、鼻漏、鼻涕倒流、鼻音過重、嗅覺減低等等。耳部症狀則以聽力障礙、耳鳴、耳悶塞感等為主,主要是因耳咽管功能受到腫瘤影響。在神經症狀方面,由於解剖學上的因素,顱神經方面,以第五(三叉神經)、六(外旋神經)和十二(舌下神經)對顱神經為主,第五對顱神經受侵犯會出現顏面麻木感,第六對顱神經受侵犯則出現複視,第十二對顱神經受侵犯則舌頭會運動麻痺、萎縮。除顱神經外,脊髓神經、自主神經等也都有可能被侵犯。 

診斷方法

   藉由病史和臨床表現,可以得到鼻咽癌的臆斷,再經由耳鼻喉理學檢查、硬式或軟式內視鏡檢查、電腦斷層檢查及磁振掃描等影像檢查,可以讓位於鼻咽部的鼻咽癌變化無所遁形,雖也有人用鼻咽部的抹片檢查,但最正確的診斷方法仍是鼻咽切片病理檢查,而血液抗EB病毒抗體測定則有助於早期診斷。

鼻咽癌之治療通則

1. 第一期及第二期

    鼻咽癌是屬於較為放射敏感的腫瘤,體外放射治療是治癒性的治療方式,也是目前的標準治療。最常使用的機器為直線加速器或鈷六十治療機。放射腫瘤科醫師會根據病人的過去病史、理學檢查、實驗室檢查及臨床期別,設計一個最適合病人的治療照野,透過「模擬攝影」的程序,並以鉛塊的製作,遮敝不需接受放射治療的正常組織,以減低治療的副作用,透過電腦將治療劑量做一詳細的規劃,依病情的不同,給予的劑量約在六千五百至七千五百雷得之間。根據電腦系統的最後規劃,病患開始接受放射治療,傳統的治療一個星期治療五天,一天治療一次(有學者主張,對於病情嚴重者,一天給予二次治療),整個療程約七星期左右。放射治療的範圍包括鼻咽部、附近組織及頸部淋巴區。放射治療劑量約70 Gy,每天1.8 ~ 2.0 Gy,連續治療7至8週。合併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,是否可以進一步提升第二期病人存活率則尚待研究。對於早期鼻咽癌,除了體外放射治療再加上鼻咽腔內近接治療,是否增加局部控制率仍有待進一步的臨床研究。由於可能的副作用,施行前必須判斷其利害得失。
    一般而言,急性的放射治療副作用是相當常見的,如口咽黏膜炎、咽喉疼痛、輕度到中度的皮膚炎等,皆能在治療完成數週至數月內恢復。而持續較久的亞急性副作用,如口乾、頸肌肉纖維化及中耳炎等,則時有發生。至於嚴重的晚期副作用,如軟組織壞死、骨骼壞死、局部腦組織或脊髓受損,則較少發生。

2. 第三期及第四期 (無遠端轉移) 

    體外放射治療劑量約70 ~ 74 Gy,每天1.8 ~ 2.0 Gy,治療7至8週。單獨放射治療之存活率約30 ~ 50%,第三期比第四期較好。局部復發與遠端轉移是治療失敗的主因,因此合併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以提高治癒率,是目前國內各大醫學中心的重要研究方向。

    化學治療可能有助於鼻咽癌病人,給予的時機及種類包括:(1) 放射治療前之引導化學治療 (induction chemotherapy), (2) 放射治療併行化學治療 (concomitant chemotherapy) , (3) 放射治療後之輔助化學治療 (adjuvant chemotherapy)。目前應以那一種方式合併治療,尚未有確切的定論。

    部份晚期鼻咽癌病人,可考慮使用一天兩次或多次之放射治療 (hyperfractionated radiotherapy),可提高放射治療之劑量,並減少神經組織之延遲性傷害。其局部控制的效果是否優於一天單次之治療,目前亦無定論。

    少數的病人在治療後2至3個月仍可摸到殘餘之頸部腫塊,此時可考慮進一步治療或觀察。

鼻咽癌遠端轉移之治療

    遠端轉移較常見的位置包括骨骼、肺臟及肝臟。骨骼轉移可能是單一或多發,可能無症狀或是有疼痛的症狀。治療方法視個別情況而定,包括放射治療、化學治療。對骨骼轉移引起的疼痛可施予25至30 Gy照射量控制疼痛,若有骨折或導致脊髓壓迫的危險時,則可考慮加做手術治療。肺臟、肝臟轉移也可能單一或是多發。肺臟轉移初期無症狀,嚴重時會咳嗽、咳血、呼吸困難。肝臟轉移初期無症狀,嚴重時會右上腹部疼痛或可摸到腫塊,甚至導致肝機能衰竭。通常發生內臟轉移時,一般以化學治療為主,部分的病人於化學治療後可有長期緩解之機會。較常使用藥物有5FU、cisplatin、anthracyclines、mitomycin C等。依臨床狀況及權衡其副作用,如血球降低、粘膜發炎、聽力或腎臟功能的影響等,可給予單一或複方化學治療,複方化學治療之緩解率約為50%。新的藥物如gemcitabine、paclitaxel,目前仍在臨床試驗中。
 
鼻咽癌局部復發之治療

    放射線照射是治療鼻咽癌的主要方法,效果良好,但與所有癌症治療一樣,仍不免有少數復發的現象。局部復發的鼻咽癌,再度體外放射治療國內仍然約有15 ~ 35%的五年存活率,但是第二次的放射治療很可能造成較嚴重的放射線傷害,因此醫師必須詳細對病患及家屬解釋可能的副作用及後遺症。

    鼻咽部復發的鼻咽癌,可考慮作顱底手術切除,有機會可完全切除,或考慮合併化學治療。大致而言,傷口因放射線照射過癒合較慢,且顱底手術相當繁複,術前需有周詳的規劃及。頸部殘留腫塊或復發,則施行頸部廓清術或放射治療。總之,及早發現鼻咽癌復發,施以適當治療,病人會有較高的緩解及第二次治癒的機會。

標靶治療
1.爾必得舒(Erbitux; Cetuximab):
   是一個阻斷表皮生長因子的標靶治療藥劑,這個藥可以抑制腫瘤細胞增殖,並導致細胞凋亡(apoptosis)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豆豆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